“咳咳,既然是百姓热情,那就顺遂民意,给冠军侯堵上借贷的窟窿吧。”
    房玄龄、长孙无忌等人纷纷低下了头,暗骂皇帝心黑,你怎么着也得给侯爷打声招呼吧?
    高士廉弱弱的问道:“陛下,侯爷的欠条三十万两,这里面有多的呀,怕是多了二十万两不止……”
    多?
    李二抚须想了一下,然后意味深长的盯着高士廉说道:“多吗?你们仔细点算一下,朕觉得刚刚好。”
    噗……
    这已经不是暗示了,分明就是明抢啊!
    就差写道圣旨命令我这个户部尚书做假账了。
    高士廉抹了把虚汗,躬身应诺,然后转身快步离去,接下来户部有的忙了。
    还得是侯爷厉害,单单凭借名声,挥手间就是五十万两,不仅没有让国库空虚,反而越发充盈了。
    作为副手的户部侍郎小声问道:“高尚书,我们这么记账,相当于密下了侯爷的银子,这合适吗?要不属下告个病假回避一下?您不怕侯爷,我怕。”
    噗……
    高士廉忍不住笑道:“咱们都不用怕,陛下的意思,侯爷是非分明,要找也是找陛下要钱,不会牵连你我的。
    这钱又不是进了你我私人的腰包。”
    “咳咳,说的也是,那一切就听您的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正如皇帝李二所料,百姓这一举动,最着急害怕的是五姓七望,简直可以用瑟瑟发抖形容了。
    他们不是怕明年科考失败,因为即便是再多的银钱,也不可能买来考试成绩,学问可不是银钱堆出来的,那需要名师、书籍、天赋、传承、还有时间等等。
    一群目不识丁的泥腿子?即便是靠着几本残卷识几个字又如何?临时抱佛脚有用吗?
    所以他们不是怕考试。
    真正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东西是愤怒,来自整个大唐普通百姓的怒火,积压了几百年无法翻身的怒火。
    先秦时期选拔官员叫做世官制。
    东汉的时候,叫察举制,比如三国常说的举孝廉,也就是地方官员、或者乡里的推荐。
    这个本意是好的,但人皆有私,亲疏有别,并非人人都是圣贤,所以更多的举孝廉就成了营私的工具。
    三国时期,曹魏的吏部尚书陈群,在察举制的基础上,提出了九品中正制,特点就是:其一品评家世,其二就是品评道德。
    这种制度本意是为了补缺察举制的弊端,但随着时间的演变,却造成了世家门阀的崛起,久而久之,整个朝堂全都是世家贵族出身,彻底断送了普通百姓的晋升之路。
    直到南北朝战乱之后,九品中正制才衰败下来。
    直到隋朝大业帝杨广,为了打破枷锁,颁布了科举制,给天下百姓开辟了一条相对公平的晋升之路,也开启了华夏文明延续一千五百年的科举辉煌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