】
    这就是情节结构,且是用第三人称来写,把人物在剧本中的所有情节结构连起来,就是该人物的人物剧本。
    而第一人称的人物小传,这不是演员该干的活吗?
    为了更好梳理人物心境,为了更好深入解读人物,优秀的演员拿到人物剧本后,往往都会写一份人物小传出来,以作为表演的参考。
    可是,眼前这一幕,相当于是编剧把演员该干的活给干了,这有点打破他的认知。
    刘义双手环抱,道:“会写人物小传的演员只在少数,大部分演员没有写作经验,也没那份写作思维,让他们写人物小传那是要了他们的命。”
    众人缓缓点了下头,这是事实。
    配角还好,人物小传几千几万字能搞定。
    重要配角和男女主的人物小传,那就要奔十万字走了。
    有几个演员有这份耐心、这份定力、这份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,能在演戏前写出一份第一人称且要求强情绪的“短篇小说”
    ?
    演员的基本文化素养摆在市面上,这注定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。
    刘义又说道:“演员的状态也不是说有就有,状态找到了也不一定是导演需要的。”
    演员自认为很好的表演,在很多时候都不被导演认可,因为不符合导演对整部剧作的理念。
    把人物小传放在剧本创作中一并搞定,那人物小传肯定也是导演、制片人和导演组一致定调的结果。
    这份人物小传事先得到了导演的认可,那么演员按照这份人物小传的解读方向,琢磨如何表演好就行了。
    刘义接着道:“我们在改革创作方式的过程中,就想着一步到位,帮演员把人物小传写出来,如果到时候演员对人物小传某段情节的人物剖析有异议,可以跟导演商量和探讨,起码能节省很多沟通成本。”
    人物小传的好处是个演员都懂,能很大程度帮助演员节省理解人物以及理解戏的时间。
    但演员写人物小传是按照自己的理念,整个剧本的创作思路是导演和制片人的理念。
    两者间的理念肯定不可能完全一致,演员看起来很好的表演接二连三的被喊“咔”
    也是正常的情况,因为理念不合。
    这也是市面上常有的事态。
    从没有哪个剧组规定,演员必须要写人物小传,这完全靠演员自觉。
    为了让不会写人物小传的演员,有一个强有力的符合导演标准的表演方向。
    为了让会写人物小传的演员,进组就有东西参考从而节省沟通时间效率拍戏。
    为了节省导演导戏和表演指导讲戏的沉没成本,创作剧本的过程中给每个角色写好人物小传,看似加重了编剧的工作量,但解决了大批演员和导演组老师们的工作量。
    这一来一去的,增加了剧本创作上的些许经费,但提高的拍摄效率则能减少更多剧组经费。
    “这不得了。”
    李国利颇为感慨。
    他不知道这套创作模式什么时候开创的,如果早就有了的话,那她只想说怪不得璀璨时代的剧质量高,几乎所有演员的表演都跟整体剧作框架很契合,从头看到尾的观感就让人很舒服,难以找到出戏的点。
    如果几十个有完整情节戏份的演员,人手一本自己的人物小传,且还是导演组和编剧组统一定调的东西,但凡有表演基础的演员,不说能够演得多好,但表演的方向也不会脱离剧作的整体框架的风格。
    这就会造成一个结果,所有演员的镜头在后期不论怎么剪辑,拼凑在一起的画风都是高度统一契合的。
    碎片式片段的画风高度契合,这就是影视人最讲究的质感。
    质感,直接影响观众的看片体验。
    “这有点绝了。”
    蔡一农叹道。
    让演员自己来理解人物理解戏?这是0到1的过程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