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唉!
    没办法,谁让赶上这挨饿的年月了呢?,”
    “老小孩,老小孩,奶奶糊涂了,说啥,你就哄着她就行”
    这几天,三妮也跟二姐去挖野菜去了,野地里的孩子比野菜多,孩子们挖野菜先占好一大片地盘再挖,好多孩子为了抢占地盘打起来,家里二姐最能,既知道哪里有野菜,还能打得过任何来犯之敌。
    经历过饥饿年代的孩子们,他们更懂得粮食的金贵。
    今天早起,奶奶格外清醒,三妮高兴得说“奶奶,你终于好起来了”
    。
    奶奶让三妮给自己梳了头,吃了一大碗地瓜粥,又叫来李二,说了一些娘俩的体己话,娘告诉李二“儿呀!
    你没儿子不行,老了靠谁呢?养儿防老哇,你这支也不能断了香火,要不我没法去见你死去的爹。”
    “娘做主了,把你大哥家的二小子“得娃”
    过继给你当儿子,哪天让你大哥来家,俺和你大哥说。
    “娘,得娃都十六了,从小没跟咱们一起生活过,跟俺们也不亲呐,再说,大哥愿意,大嫂舍得吗?我看,算了吧!”
    “不行,这是大事,谁不愿意,俺和他急,”
    大家看奶奶好了,都松了口气,都想三妮回来是管用。
    饭后各自出门干活去了。
    玉兰中午前回家做饭,发现奶奶一个人倒在了灶台前,嘴里吃了一块不知道从哪弄的煤块。
    人早已没了气息。
    玉兰声泪俱下。
    不一会儿,全家围着奶奶哭成了一团儿,大妮刚到院门口,就看见院里院外都是人,听着大人,孩子们的哭声,大妮明白家里出事了。
    跑进屋一看,立马跪在奶奶面前大哭起来“奶奶,俺回来晚了,俺给你带点心了!”
    李二通知了大哥一家,两个儿子按照村里的丧葬习俗,给老太太办丧事,村里没出五福的小字辈全来吊唁,老太太的装老衣很多年前就备下了,棺材板也是早些年做好的,最难的是贡品,这年头谁家还有馒头呀,李二实在没办法,把来年下地的小麦种子捧出一把,磨成面粉,做碗面条摆上贡桌。
    他心里难过呀!
    当了一辈子农民,种了一辈子地,打下那么多粮食,可自己的老娘临走时却连个馒头都没吃上。
    最难过的还是三妮,世界上最疼她的奶奶走了,今后再也找不到这么疼她的人了,可自己却什么也给不了奶奶,欠奶奶的两元钱成了三妮心里的梗,一辈子都过不去。
    三妮越想越伤心……
    奶奶走了,三妮躺在奶奶的屋里心里酸楚到了极点,屋里的一点一滴都有奶奶疼爱自己的影子,物是人非啊!
    三妮想起了苏轼的诗句“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”
    坟虽无千里,可无处话凄凉却是真的。
    三妮决定即便学校挨饿,也要返回学校去。
    离开这伤心之地。
    正准备返校之时,陈老师来信告诉李得梅,由于学校食堂实在发不出伙食了,学校决定放假,什么时候复课,另行通知!
    挨饿的日子持续着,人们想尽办法,开动脑筋去找吃的。
    也许挨饿可以让三妮减少伤心和思念,把注意力集中在找食物上吧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